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院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三年行动计划”达成一系列重要目标任务的劲跑之年。2024年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指引,坚持党建统领、立德树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稳定,抓管理、提质量,重内涵、出特色,深入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1234”学院发展思路落实见效,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更高水平地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坚持根本保证,加强党对学院工作全面领导
1.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给江苏教育系统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常态长效机制,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加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确保每月至少开展1次专题学习,推动各系部(院)、各部门、各党支部理论学习持续走深走实。
2.完善党领导学院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学院党委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师生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从严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加大对“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执行监督力度,更好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组织召开学院党员代表大会,开展学院党委换届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保障学院高质量发展。
3.加强意识形态和宣传统战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固本强基工作,修订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以清单+考核的形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521”指标体系的落实落细;提前预判、提前干预,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推进风险摸排,切实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营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和宣传阵地建设,开展宣传人员培训,优化学院官网栏目、内容,推进二级单位网站建设,完善校园宣传栏管理,形成高效的校园宣传文化;建设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基地,在全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相关活动,加强学院各民主党派、知联会工作。
4.强化基层党团建设工作。执行好《学院系部(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二级院系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发挥学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基层党支部“强基创优”建设,启动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抓实支部书记责任,立好标准,树好标杆,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书记项目”“最佳党日”等活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开展党建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成果;完善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形成苏信党建工作特色;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点发展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学生党员;加强团学工作,增强团学工作力量,提升团学工作水平。
5.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梯队建设,选优配强用好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突出政治标准,加大后备干部考察、培养力度,重点考察、培养一批35岁以下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励干部发扬“四敢精神”,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从严管理要求,注重实绩,突出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制定出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围绕思想素养教育和业务能力建设,精准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干部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厘清思路,不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6.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工作会议,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责任制,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把巡察整改、审计整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巡察整改、审计整改的时限要求,扎实推进整改工作各项任务,确保整改工作按期有效落实;坚持以严的主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清风行动”专项督查,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师德师风和学术诚信教育,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纠树并举促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二、坚持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7.强化铸魂育人体系建设。统筹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四支队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系部(院)、各部门、各党支部全面参与的育人机制;抓好组织机制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出台并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一站式”学生服务与管理模式;建设学院网络思政中心,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争取形成党委引领、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铸魂育人新载体。
8.丰富育人活动凝练育人品牌。强化思政润心教育,持续开展“学思践悟”主题教育实践、“五月诗会”“十月红歌会”“正青春”讲坛、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党建、文化、服务等进学生社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创新开展“学雷锋”主题文明实践、“五四”青年节、迎国庆爱国爱校等系列活动;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委员会职能及学生社团作用,全面加强学院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工作;加强青马学社的建设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讲思政课”及“我心中的思政课”等活动;通过红黎新南社纪念馆、苏州高校大学生廉洁社团联盟等载体,开展“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活动,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持续开展关爱学生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形成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和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织密织牢大学生生命健康“关爱网”。
9.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推进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2025建设方案》;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结合吴江、苏州地方特色,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突出课程思政示范引领,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争取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堂革命典型案例2个。
三、注重内涵提升,强化教学科研
10.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设工作,争取新增“3+2”项目1个;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品牌专业建设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力争成功申报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推进苏州市高等院校骨干专业、5个院级品牌专业和3个院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并开展新一轮院级品牌专业和高水平专业遴选工作;力争成功申报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骨干专业3个;对标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专业调研工作,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在课程设置上的落实;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比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积极探索“江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发布江南工匠培养的典型教学案例,举行江南工匠为专题的研讨会和示范课活动。
11.推进现代职业教学改革工作。高标准完成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机械装配技术》职业教育优质教材、智慧物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5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5门以上、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加强教材建设,争取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江苏规划教材5部和国家规划教材1部,选择建设基础好、校企合作深的2-3部教材进行数字教材建设改革;强化专业的数字化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师学生的数字素养;加强项目化教学改革,保证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与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对应关系;制定《教学督导条例》,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2.推动以赛促教工作实现新突破。以“职教周”为牵引,以师生校内技能比赛为抓手,办好技能节活动;开展院级“四有”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力争获得省教学大赛获奖4项;形成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三级比赛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力争省技能大赛获奖20项,省创新创业比赛获奖4项;开展“挑战杯”大赛工作。
13.扎实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实训基地,按照“1+N+1”模式优化实训基地功能,形成实训基地三年建设方案,并做好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按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保证实训基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高标准完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14.开启科研管理工作新布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持续推进《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制定工作,正向激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加强“江南大讲堂”学术论坛建设,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讲座,拓宽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采取专家定期指导、团队定期培训、科研经费定向支持等方式,打造若干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争取获批纵向科研项目40项,横向项目到账金额突破50万元;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促进技术创新和积累,争取发明专利授权2项、成果转化6项,推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出台学院《教学成果管理办法》,开展院级教学成果评选工作,组织参加市级教学成果评奖活动。
四、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15.加强招生工作提升就业质量。制定招生政策,编制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提升招生录取工作水平,高质量完成招生工作,争取新生报到率达93%以上;持续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促进毕业生在地化精准就业,大幅提高毕业生留苏比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举办2024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专场招聘会,持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沙龙活动,2024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达97%,留苏率55%左右。
16.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国际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服务示范区发展的跨区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争取申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标准推进苏州市电梯行业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工作;新增企业学院5个,共建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3个;力争成功申报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市优秀企业学院1个;严格执行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和过程管理,开展校企合作先进评比,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年度评估验收工作;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拓宽国际合作途径。
17.发展继续教育提升服务品牌。健全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及考核激励办法,加强对成人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规范管理;多措并举深化社会培训合作共建,依托“一分院、两基地”,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竞赛,力争实现培训总量增幅10%;打造吴江区青少年信息学素养教育基地,部门协同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社区学院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老年教育活动,创建社区教育品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
五、深化人事改革,提升师资水平
18.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教职工进修培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兼职教师聘用管理等,制订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推动人事工作管理规范化。
19.“外引内培”推动师资水平新提升。按计划完成2024年度人才招聘引进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探索设置科研博士岗位,并通过“校企双聘”模式,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制定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启动院级“卓越教师”的选拔培育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以及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培养工作;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辅导员能力大赛实施办法》,加强辅导员培训,选送辅导员参加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推进辅导员(心理)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能力素质、管理水平和育人质效;加强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按照1:350的师生比,逐步配齐配足思政教师队伍,组织思政教师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
六、优化基础保障,强化内部治理
20.持续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学院二三期产证办理、学生宿舍改造装修(二期)项目建设;制定《建设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工程项目管理及验收环节;持续推进校园“洁化、绿化、美化”工作,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提升育人环境和服务质量;开展资产清查,加强资产信息化及全流程管理,健全完善采购、验收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办法,推进采购流程信息化建设及合同订立规范化管理;推动校园“一卡通”升级改造、学生宿舍“三网合一”改造项目落地见效;推进图书馆信息化改造,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舒适便利的学习阅读环境。
2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出台并实施学院《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校园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平安校园校地校警协作共建和系部、部门联动,推动安全教育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好《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优化《校园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方案》,推进一二期消火栓灭火系统和三期火灾报警系统维修升级,开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建筑安全专项整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网络安全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学院《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推进信息系统等保定级。
22.加强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汇编学院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个性专业清单,加强管理人员法治教育和培训,加强保密工作;强化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构建完整的学院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财务报销环节和流程,加强学院内部审计监督和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注重专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逐步形成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开展二级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压实系部(院)主体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推进二级单位绩效综合考核工作;发挥工会、团委以及教代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落实师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三项权力。
23.保障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师生幸福感。根据《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试行)》,认真做好2023年绩效考核清算工作;以“教工之家”“退教之家”建设为主阵地,推进工会阵地品牌化、工会活动特色化,发挥工会聚人心、助成长、促发展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关心关爱青年教职工,与兄弟单位联合举办单身教职工联谊活动;做好退休教职工工作,坚持学院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举行春季校园踏青及重阳节集体祝寿等活动;关心师生员工生活,做好困难人员和特殊人员的帮扶慰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