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一段时期,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瞄准“环太湖科创圈”和“沿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人才需求,对标国家“双高”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建设绿色校园、培育时代工匠,力争五年后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十年后建成全国一流、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更高水平地服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争取三年内达到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标准、五年内创出全省一流品牌院校(简称“三年达标准、五年创品牌”),现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等国家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省、市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精神,立足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学院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总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导向,重点围绕“一圈一带”建设中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主要产业,对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强烈需求,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学院深化改革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瓶颈性问题,加快专业布局调整步伐,提升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二、发展目标
瞄准五年后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的中期目标,以及十年后建成全国一流、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的远期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建设绿色校园、培育时代工匠,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出成效,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明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提高,达到江苏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在省内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具体目标为:
1.办学规模趋于稳定。三年内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7000人左右。
2.专业布局调整到位。紧贴地方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通信电子、智慧财经、数字商贸、数字文旅、数字文创7大专业群,专业总量28个,建成达到省级标准的高水平专业群3个,市级品牌专业3个。
3.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凝练出“江南工匠”养成的苏信模式,构建出“岗课赛证”相融通的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到2025年,建立8个“3+3”中高衔接贯通培养项目、2个以上“3+2”专本衔接贯通培养项目,建成省级以上在线精品课程10门、省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建设省级、市级优秀企业学院、校企合作示范组合7个以上;省级以上教学大赛、技能大赛、“双创”大赛等获奖40项(其中一等奖12项以上)。
4.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坚持党管人才,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视野宽阔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25年,专任教师达到3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比例超过40%,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10%左右,特聘教授及产业教授20人以上;引进或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20人、专业骨干教师30人,其中省级人才工程项目10人左右;成立名师工作室(含行业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建设教学创新团队5个以上。
5.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实训基地10000平方米,完成老实训基地改造任务,实训功能布局合理,实训装备先进精良;新建宿舍楼、大学生服务中心、图书馆延伸项目25000平方米,完成老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及道路、管网线路改造任务,整体提升办学基础性条件。
6.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到2025年,和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以上,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课题30项以上,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150项以上;社会培训40000人次以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党建工作提升行动计划
1.加强党委全面领导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扛起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党委对学院一切工作的坚强领导,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能力水平。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学院党组织建设,深化党组织机构改革,发挥二级院系(部)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形成基层党建品牌;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宣传和统战工作,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力,扎实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强化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作风效能和师德师风考核督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二)“三全育人”提升行动计划
3.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全面加强“四史”教育,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16学时,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育保质保量。重塑校园文化,整顿校园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内涵。统筹学院各个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到2025年,形成5个以上“三全育人”特色案例。
4.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配足配齐专职思政教师队伍、专职辅导员队伍,明确新入职年轻教师必须担任3年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聘请行业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模范等入校兼职担任思政导师,建立6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含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挖掘和利用地方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和地方企业合作,建立5个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质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遵循青年学生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特点的思政课程资源,到2025年,完成省级思政示范课1项以上,形成20项以上具有“江南工匠”精神气质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三)专业内涵提升行动计划
5.优化专业布局调整。围绕“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抓住智能制造、数字化经济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加快现有专业升级改造,及时设置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淘汰市场适应性小的老专业。到2025年,建成与地方主导产业高度匹配的专业28个。
6.加强专业品牌化建设。推进专业集群化建设,建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通信电子、智慧财经、数字商贸、数字文旅、数字文创等7大专业集群,并在每个专业群中分别建设1-2个达到省级标准的品牌(特色)专业,以此推动创建省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工作。到2025年,建成院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左右,建成达到省级标准的高水平现代化专业群3个,达到省级标准的品牌专业7个,院级品牌专业7个,“1+X证书”项目试点专业数20个以上。
7.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建设工作,建立8个“3+3”中高衔接贯通培养项目、2个以上“3+2”专本衔接贯通培养项目。坚持德技并修,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工作,积极探索“江南工匠”的苏信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省级以上在线精品课程10门、省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构建“岗课赛证”相融通的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把大赛要求、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就业岗位竞争力、大赛奖牌获取率、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作为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评价指标。
8.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以专业建设为产教协同主要任务,加强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构建企业全过程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及运行机制,遴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每1个专业不得低于3个紧密型合作企业,每个专业群不得低于9个紧密型合作企业,并建立相应的产教联盟。加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学院(产业学院)等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成企业学院5个、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机构5个、现代学徒制项目5个。
(四)师资队伍提升行动计划
9.加大师资引聘力度。三年内拟引进招聘专任教师120人左右、思想政治辅导员20人左右,其中博士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不少于50人,力争到2025年在编专任教师总量达到300人左右,在校生与思想政治辅导员人数比控制在200:1以下,全面缓解师资严重缺口问题。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100名以上兼职教师人才库;根据地方发展导向建立行业特聘岗,长期聘请的特聘教授或产业教授达20人以上。
10.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发挥“青蓝工程”、“333工程”等省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到2025年重点培养校级教学名师10名、领军式专业(学科)带头人20名、专业骨干教师30名、青年骨干教师60名;依托合作企业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工作站、“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系统掌握企业生产(服务) 一线先进工艺和最新技术,“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达85%;建立教师全员轮训制度,三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少于270个学时的轮训任务;建立“以赛促教”机制,促进中青年教师在各类竞赛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三年内全院中青年教师参赛或指导竞赛比例不低于50%。
11.强化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名师工作室、行业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等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到2025年建设20个工作室,打造10个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其中达到省级标准的工作室3个以上,到达省级标准的教学团队4个以上。
(五)实训基地提升行动计划
12.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布局。按照“产教研培一体化”、“专业大类一体化”以及“智能+”、“互联网+”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7大专业群的实训基地,优化实训基地功能。到2025年,将完成新建改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通信电子、智慧财经、数字商贸等五大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建成产教融合的平台、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的平台、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平台。
13.提升实训装备现代化水平。对接产业最先进的前沿技术,适度超前升级换代现有实训设施设备,适度超前建设新的实训中心,重点提升实训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拟建设15个左右数字化、智能化的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六)科技创新提升行动计划
14.构建科研发展新机制。完善科技研发创新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认定办法》《科研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构建以知识价值和成果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考核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围绕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等方面内容积极开展研究研发,逐步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瞄准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需求,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三融合的研发创新平台,到2025年建成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5个以上,新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上,专业覆盖率达80%以上。缔造科技创新氛围,打造“江南大讲堂”,定期邀请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知名专家入校开展学术讲座,全面拓宽教师科研视野;通过开展“学院学术活动月、系部主题学术周、团队专题学术日”等多样化学术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培育科研创新生态环境。
15.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聚焦职业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提升课题申报质量和技术含量,促进课题立项率三年内倍数提高,三年内力争省级课题30项以上,其中,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到账金额达200万。聚焦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论文论著和发明创造工作,三年内争取出版教材、论著10部以上,培育院级以上教学成果10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50项。
(七)服务社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16.高质量开展职业培训。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复员军人以及城乡再就业群体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资格培训、能力提升培训、订单式专项培训以及各类补贴性、市场性培训工作,并拓宽相关工种资格认证,开展资格认证工作,到2025年末完成培训总量突破40000人次。加强社区合作,积极联合社区(街道)共同建设社区教育基地或举办社区学院,面向社区开发旨在提升社区管理以及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培训项目。推进在职员工学历继续教育,积极申办高起专、江苏省自考助学(专科段)以及“专升本”自考助学项目。
17.高水平开展职业启蒙。推进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学院服务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活动,到2025年建设3个以上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体验和启蒙教育2000人次以上。
18.服务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积极响应省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携手“走出去”,探索形成“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中国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人才。积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开发本土化国际职业证书考核标准,输出国际可通行的教学标准。
(八)办学条件提升行动计划
19.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改造”原则,分期、分批建设新校舍、改造老校舍和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校园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促进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办学标准。到2025年,拟完成新建实训用房10000平方米(含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完成老实训楼改造任务;新建宿舍楼、大学生服务中心、图书馆延伸项目25000平方米左右,完成老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馆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及道路、管网线路的改造任务,整体提升办学基础性条件。
20.完善校园数字化服务功能。推进校园网络基础性改造工作,建成智能环境一网通,推进 5G 技术和物联网应用,实现 IPv6 部署全覆盖;加快智慧化教学环境建设,完成20间智慧教室和智慧阅览室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服务师生智慧化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九)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1.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教政法厅﹝2021﹞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推动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学院章程,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校和二级院系(部)治理体系、学术规范和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发挥教代会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教代会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师生处理、处分和校内权益救济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保障师生权益。
2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机构和岗位设置改革,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合理划分校、二级院系(部)权责边界,形成科学的二级管理考核体系。完善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实行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不良倾向;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形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激励制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统筹协调。加强学院党委对“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细化各项任务的具体工作举措和进度时限安排,构建全员协同奋力、部门联动配合、学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强化对任务推进过程的监督。
2.加强经费保障,强化预算考核。要把经费的科学预算和有力保障,作为各项任务推进落实的重中之重,既要积极向上争取经费支持,又要强化经费预决算管理,突出资金效益和绩效考核,要进一步强化全员预算意识,提升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采购工作的监管。
3.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着眼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办学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加强各项任务推进落实中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学院制度建设水准,推进学院现代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变革,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保障。